happy

  • ۰
  • ۰

大學課程的理想

  大學課程的理想:知識與美德的統一

  目前,課程論與培養人的最高宗旨之間,總是貼合不起來。在平時,人們習慣了一個特殊的陳述。總是聽人說,做人是最要緊的。在這背後,有一個未陳述的前提:美德是第一,知識是第二。實際上,這是將社會的一般價值評價轉移到大學領域而不去思考。強調道德的重要性,如果與任何具體情況無關,當然就沒有對錯。然而,作為一種特殊社會制度的教育不能基於不遵守這種做法的觀點。這個說法的問題在於,它暗示了一個前提,即學習和成為人是兩個平行的事情,需要分別進行。這一或兩種劃分與現代社會流行的知識/價值二分法是一致的。

香港 大學 學費的預算方案,讓同學能作好充足準備。大學同時設有多項非本地生獎學金計劃,根據學生的學業成績、課外活動,或社會服務表現等條件而頒發。

  由於大學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養“做人”和“學習”的人才,上述理論預設已成為大學教育的頭號敵人。解決這一問題也是大學課程理論的難點。如果不能僅僅從人才培養的目標出發,而不是從課程理論的層面來實施這一問題,則仍然存在著對抗性。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把人的問題轉化為學習的問題,把學習的問題轉化為人的問題。它們是相互依賴的,而不是完全的二分法。

  這個問題也是許多哲學體系的頭號問題。從蘇格拉底開端的希臘哲學傳統,經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發揮光大,歸根結底是要解決“常識與德行”的題目。三位哲人都相信:知識即是德性。後世可能認為希臘傳統比知識更長,在美德上也有一些缺點,但這些哲學家自己卻深信兩者的統一。

探索四十 洗腦都是胡說,我喜歡這個課程,它帶領我們去探索身心的最低處,這是我所喜歡的。雖然時間不是很長,但是接觸到探索四十的學習研修的體驗,我已經覺得非常幸運了。

  在中華民族的哲學傳統中,這也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孔子主張仁智統一。②在昆裔儒家身上,兩方面略有失衡,孟子過於重仁,荀子則過於重智。孔子以“人”為中心,統一仁慈和智慧。它構成了中國古典人文教育綱領,奠定了中國古典教育的哲學基礎。現代教育家梅貽琦認為,這一古代教育哲學對現代大學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相關文章:

農村學校要建立自己的教學科研文化

質量標准由單一走向多元化

課程風格要素

素質教育將有新解

關於高等教育質量觀的幾點思考

  • ۹۸/۰۳/۰۳
  • luo qin

نظرات (۰)

هیچ نظری هنوز ثبت نشده است

ارسال نظر

ارسال نظر آزاد است، اما اگر قبلا در بیان ثبت نام کرده اید می توانید ابتدا وارد شوید.
شما میتوانید از این تگهای html استفاده کنید:
<b> یا <strong>، <em> یا <i>، <u>، <strike> یا <s>، <sup>، <sub>، <blockquote>، <code>، <pre>، <hr>، <br>، <p>، <a href="" title="">، <span style="">، <div align="">
تجدید کد امنیتی